綜合新聞
走中原 看三秋丨芝麻生產走向全程機械化——秋收一線的農業(yè)現代化系列觀察之四
□本報記者 劉曉陽
種過芝麻的都知道,以往芝麻快成熟時,芝麻殼容易炸開,一碰就掉籽,這讓很多種植戶頗為苦惱。
如今,宜機收芝麻新品種的出現,配套芝麻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徹底改變了以往人工收割芝麻費時費力而且容易造成損失的局面,芝麻生產開始走向全程機械化。
前不久,在平輿縣郭樓街道辦事處陳集村的一塊芝麻地里,兩臺芝麻聯合收割機來回穿梭,吸引了省內外的油料專家和芝麻種植大戶參觀。
只見芝麻稈刷刷地被吞進收割機,粉碎后的秸稈從尾部不斷吐出還田,收割機所經之處非常干凈,芝麻籽沒有一點拋灑。這塊地的主人陳小立忍不住點贊:“今后,種芝麻要省大力氣啦。從種到收,全都能用機器?!?/p>
種芝麻幾十年,陳小立見證了芝麻生產從“全人工”向“全程機械化”轉變的整個過程。
作為我國種植較為廣泛的油料作物,芝麻不僅是香油的主要原料,還是食品的重要調味品。我國有一條芝麻集中種植帶,西起湖北襄陽,經河南南陽、駐馬店、周口至安徽阜陽、宿州等地,包括黃淮平原、南襄盆地和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這里芝麻種植面積占全國的70%以上。其中,河南芝麻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占全國的三分之一。
“雖然我省種植面積大,但小戶種得多,大戶偏少。”國家特色油料產業(yè)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省農科院芝麻研究中心主任張海洋分析,主要問題在于生產上應用的品種抗落粒性比較差,缺乏適應機械化的品種,造成芝麻種植人工成本高,每畝人工花費600元以上。
從生產實際看,目前小麥、玉米、大豆、花生等農作物基本實現了全過程機械化,而獨有芝麻生產機械化程度偏低,制約著芝麻種植面積和農民增收增效。
“十多年前,從種到割,全靠人工,勞動強度很大。”陳小立回憶道,單說收割,他種了2000畝芝麻,需要雇300多人同時收割很多天。
近年來,我省農科機構圍繞芝麻機械精量播種、適宜機械化收獲、病蟲害綜合防治等關鍵生產技術開展聯合攻關,同時加快宜機收品種的選育步伐。
2016年前后,在省農科院芝麻團隊的技術指導下,陳小立開始采用機械化精播和標準化種植模式,在節(jié)省成本的同時,芝麻產量逐年提高。
“機械化免耕精播,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還省去剔苗環(huán)節(jié),芝麻棵通風透光,減少了病蟲害發(fā)生?!笔∞r科院芝麻研究中心高桐梅博士介紹,“僅減小播種量每畝就能省下十來塊錢。”
隨著機械化播種技術不斷成熟和推廣越來越深入,省農科院芝麻團隊又把目標對準了芝麻機械化收割。“選育出宜機收的芝麻新品種是關鍵所在。”張海洋說。
2021年,省農科院芝麻團隊利用EMS化學誘變和常規(guī)雜交育種技術,選育出抗落粒型芝麻新品種“豫芝NS610”和抗裂蒴型芝麻新品種“豫芝ND837”,并通過了河南省芝麻新品種鑒定,兩者分別是世界上首個通過人工誘變技術選育的抗落粒型芝麻品種和我國首個抗裂蒴型芝麻品種,實現了我國芝麻機收品種從0到1的突破。
“宜機收品種的特點就是完全成熟干燥后,風吹晃動不落粒,可利用聯合收割機收獲,就像收割小麥一樣收芝麻?!睆埡Q笳f,今年是大面積芝麻機收的第一年,標志著我國芝麻生產走向了全程機械化。
有了宜機收品種,還要配套機械設備和機械化生產技術。數據證明了農機農藝融合的適宜性。在陳小立的芝麻地里,應用改制后的沃得牌聯合收割機,一次性完成收割、脫粒、清選、秸稈處理,收割損失率7.2%,破損率0.9%,秸稈粉碎合格率100%,機械收獲效率為人工作業(yè)的50倍,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
“如今,種芝麻的收益很可觀,不僅能賣芝麻,還能賣芝麻葉和芝麻秸稈。明年俺要大面積種植宜機收品種。”陳小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