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新聞

【中國夢·踐行者】港珠澳大橋總工程師蘇權科: 圓了橋梁人的“中國夢”

來源: 作者: 發(fā)布時間:2018年03月17日 點擊數(shù): 次 [添加收藏]

? ? ?大洋網(wǎng)訊 3月15日上午,全國政協(xié)十三屆一次會議閉幕會前,全國政協(xié)委員、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在人民大會堂中央大廳的“委員通道”回答廣州日報記者的提問時,向世界講述了作為一名港珠澳大橋建設者的自豪。港珠澳大橋的建成,表明中國在超大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技術、裝備和管理等多個領域取得全面突破。

這座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歷時14載前期工作和建設即將通車,是中國建設史上里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梁項目。

而在港珠澳大橋的背后,正是有著像港珠澳大橋總工程師蘇權科這樣的大國工匠,讓這座跨越伶仃洋的“世紀工程”,從奇跡變成了現(xiàn)實,被譽為“新的世界七大奇跡”之一。蘇權科感嘆,作為一名橋梁人,他遇上了好時代、好團隊,大家拼著力量建成了這座給中國人爭氣的大橋,實現(xiàn)了幾代橋梁人的“中國夢”。

心愿:

在伶仃洋上建跨海大橋

20世紀80年代,蘇權科來到廣東,他先后參與過汕頭海灣大橋、臺山鎮(zhèn)海灣大橋的建設。那時,蘇權科還未步入而立之年,但他與同事們就有一個愿望——在伶仃洋上修建跨海大橋。

2004年3月,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xié)調小組辦公室成立,全面啟動港珠澳大橋各項建設前期工作。而曾多次參與跨海大橋建設的蘇權科,順理成章地被委以重任,參與港珠澳大橋的建設。

蘇權科坦言,在伶仃洋上建設跨海大橋,最困難的就是沒有環(huán)境基礎資料,包括地質、水溫、氣象、環(huán)保等,這些都需要一一克服。而且,粵港澳三地的法律、技術標準、制度和投融資環(huán)境都不同,也需要克服各種障礙。

經(jīng)過了6年的前期工作,2009年全國兩會期間,終于宣布確定當年年底港珠澳大橋將開工?!爱敃r我特別興奮,終于能看著這個工程從無到有,很激動,我感到堅守了這么多年的事情可以去做,感到非常欣慰?!?/p>

艱辛:

三次“出征”伶仃洋為大橋質量一等再等

蘇權科坦言,在港珠澳大橋的建設過程中,常常是一邊施工,一邊加緊研發(fā),壓力很大?!拔覀冊谇捌谧隽舜罅抗ぷ?,海洋生物觀察連續(xù)觀察了3到5年,風測了5年,開工以后還繼續(xù)觀測了一段時間?!辈贿^,作為大橋的總工程師,蘇權科坦言,橋梁施工難度最大的部分就是在水下40多米的深處進行管節(jié)沉管的無人對接。

其中,海底隧道E15管節(jié)沉管沉放三次“出征”伶仃洋的故事至今仍讓他記憶猶新?!耙M行沉管,首先要等待氣候環(huán)境合適的窗口期?!?014年11月15日是E15管節(jié)沉管沉放的氣象“窗口期”。當時,沉管到達現(xiàn)場將要沉放前,潛水員卻帶來了一個壞消息:基槽淤泥超常。

此時兩個選擇擺在面前:安裝或是返航。如果返航,意味著基床回淤后要挖掉重新鋪設,直接發(fā)生的費用以千萬元計,而且還要等待下一個未知的“窗口期”。然而,如果選擇安裝,那么將難以滿足質量的要求。

“不能拿大橋的質量作為賭注?!边@是蘇權科當時心中最強的信念。他坦言,其實當時并沒有返航的方案,但只能奮力一搏,將船停在大風大浪的海上,同時制定方案,再調動各方力量運回去?;貞洰敃r種種,蘇權科仍心有余悸,“浪打上來有1.5米高,一個工人在操作沉管,另一名工人拽著他,手里拿著救生圈,非常危險?!睂⒊凉苓\回船塢后,蘇權科和同事們立刻查找原因。

2015年2月24日開始,隊伍先后進行過兩次處理,都以失敗告終。兩次意外的沉管安裝失敗,卻激發(fā)出工程團隊制定了新的泥沙回淤預報系統(tǒng)。終于,2015年3月24日,浮運船隊載著E15沉管第三次踏浪出海,歷經(jīng)半年后,E15沉管終于在40多米深的海底與E14沉管精準對接。蘇權科說,在海上的日子,自己幾乎每一天都是提心吊膽的,因為在海上,一個小小的問題都可能變成大問題。

3月15日上午,蘇權科(前排左二)在人民大會堂委員通道答記者問。

展望:

實現(xiàn)人車物“能上橋、愿上橋”的局面

14年的心血,鑄就了跨海蛟龍連通天塹。蘇權科坦言,老一輩橋梁工作者奮斗了幾十年,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希望把中國變成橋梁強國。

蘇權科說,港珠澳大橋建立了防浪防風防地震處理的具體參數(shù)、設計標準、施工標準、驗收標準以及運營維護標準?!皹藴使灿?3冊,疊起來大約有1米多高,其中一部分已經(jīng)被中國公路學會轉化為團體標準,將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推廣使用?!比缃瘢绹?、挪威、塞爾維亞等地的橋梁都拿到中國的生產(chǎn)線上,使用中國研發(fā)的生產(chǎn)線進行生產(chǎn)。

站在全國政協(xié)的舞臺上,蘇權科針對老百姓普遍關心的大橋使用效率的問題,講述了他對港珠澳大橋未來的展望。他說,正在積極爭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落地,進一步放寬跨境通行政策,增強互信聯(lián)動機制,實現(xiàn)人車物“能上橋、愿上橋”的良好局面。

對于這座超??绾4髽虻倪\營管理,蘇權科表示將借鑒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專項,研究開發(fā)人工智能和大數(shù)據(jù)管理平臺和裝備,為跨海通道的運營維護開創(chuàng)新格局。蘇權科坦言,港珠澳大橋從設計到施工,前后有超過2萬名工作人員為大橋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作為一名橋梁人,他遇上了好時代、好團隊,大家拼著力量建成了這座給中國人爭氣的大橋,實現(xiàn)了幾代橋梁人的“中國夢”。